記者:
發布時間:2023-07-16 20:12:16 編輯:蘇敏 來源:南通網靛藍花布上,白色紋樣形態各異,鳥獸、植物、神話藏于其中,古樸之美下蘊藏著上千年的民俗“密碼”。南通藍印花布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跋噍^于藍印花布的制作工藝、技法,我們對紋樣的保護還不夠系統?!蹦贤萍悸殬I技術學院副教授于翔十年前與藍印花布結緣。歷經多年的收集、整理,他帶領團隊構建起藍印花布紋樣識別標準數據集,用現代化的手段對藍印花布的紋樣進行數字化保護,并實現再創作、再應用。
紋樣保護背后的內涵傳承
7日,南通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訓樓里,迎來了一群留學生。大家圍繞著藍印花布,直觀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通過紋樣數據集了解其背后的含義。
“對傳統文化以數字化形式進行保護,這很新穎?!眮碜杂《饶嵛鱽喌牧魧W生安博睿說,這能讓更多人通過網絡更便捷、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感興趣的文化。讓他更感興趣的是,通過數據集,他能讀到對這一紋樣內涵的解讀。
“我希望能通過數字化手段,不僅讓紋樣得到保存,更能讓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得到展示?!庇谙枵f。十年前,他在南通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的藍印花布傳承館工作,傳承館內保存了近萬種藍印花布的刻板、千余種藍印花布藏品。一次實踐活動中,一個學生印出了一個國外品牌的商標,這觸動了于翔。
一只喜鵲站在梅花枝頭,就是“喜上眉梢”;花團錦簇的牡丹花,代表“花開富貴”……這是中國人的圖文“密碼”?!拔夷弥采厦忌摇柫魧W生,他說這就是個花鳥圖。就算是中國學生,也不一定能講清楚很多花紋的寓意?!庇谙枰庾R到,如果脫離藍印花布紋樣的含義,那么其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也就打了折扣。
“我是教計算機的,當時就想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將藍印花布的圖案和內涵都保存下來,讓每個對藍印花布感興趣的人點開圖案就能知道其含義?!?/p>
天南地北收集5萬多張紋樣
走進于翔的工作室,兩塊顏色、風格迥異的藍印花布引人注目?;ú忌系膱D案多樣,有飛禽走獸、花草樹木。
于翔對這些圖案如數家珍,每一個圖案蘊藏的寓意和背后的故事,他都可以娓娓道來:“比如這一塊布上的紋樣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鳳凰紋樣’,鳳凰是我們古代傳說中祥和的神獸,花布的主人印了此紋樣,以此表達美好祥和的寓意?!?/p>
“再比如這塊布上的兩條魚圍繞著磬,意思為‘吉慶有余’,磬是一種樂器,在古代的時候,人們慶祝豐收載歌載舞,用磬來表達喜悅,用魚來表達豐收,吉慶的氛圍躍然而出?!?/p>
從藍印花布的紋樣圖案,到藍印花布的材質,包括刻畫紋樣的技藝,十年時間,于翔醉心于此物之傳承,為了盡可能更多地收集紋樣,他還走訪了湖南省邵陽市、貴州省凱里市等地,與當地藍印花布的收藏者溝通交流,一共歸納收集了5萬多張藍印花布紋樣,全都錄入了數據集。
但是,數據集內的藍印花布紋樣數以萬計且種類繁多,文字難以準確描述,如何檢索成為數據集研發完善的新難點。
“總的來說,可以將藍印花布上的圖案歸為植物、動物、神話傳說和復合型四大類?!庇谙杞榻B,在這個收集和歸納的過程中,他不斷完善數據集,用信息化的手段將藍印花布的紋樣數據分為85個子類,并采用VGG等深度神經網絡模型進行了實驗驗證,最終創新研發了具有“以圖找圖”功能的搜索引擎。目前,該搜索引擎已成功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去年,在桂林市舉辦的第九屆中國數據挖掘會議上,與會專家認為于翔構建了國內首個大規模公開的藍印花布紋樣識別標準數據集。
“多元發展”的南通非遺文化
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認識到數字技術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以及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的巨大優勢。
在2022年IEEE世界計算智能大會上,于翔提交的《應用深度學習的藍印花布圖像識別》論文得到了主辦方的青睞,將他的學術論文進行EI(工程索引)核心收錄。公開資料顯示,EI 是全球范圍內的一個權威數據庫,主要收錄工程技術領域的重要文獻,包括期刊以及會議文獻等。
“數字技術介入非遺傳承中, 不僅使傳統文化得以保護和發展,還打破了部分非遺形態拘于時代限制的封閉狀態;另外,技術層面的多樣與異質形成不同的非遺數字化形態,對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了解與借鑒提供了空間?!庇谙枵f,非遺數字化就好像已經習慣鉛筆、鋼筆、圓珠筆帶給我們的便利后,依然有能力欣賞毛筆的靈動、飄逸及法度。
而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今日,人工智能給非遺數字化又帶來新的發展思路,于翔也曾基于人工智能,對藍印花布的紋樣進行再設計、再創作。
“未來,藍印花布神秘而絢爛的紋樣被更多人所接受和理解,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藝術加工,或許可以在服裝設計等實際場景中應用?!睍r至今日,于翔也不滿足于只為“非遺”建立一個數據集,他希望將數據集中蘊含的傳統文化進行“多元化”的場景應用,以期獲取各項非遺的文化本質與傳承脈絡,最終實現最大效益化的保護。
記者丁威程 朱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