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南通經歷了入梅以來最強對流天氣,26座閘站排掉289個濠河水量,部分縣(市、區)24小時降雨量躋身全國前十。幾場暴雨下來,市區各道路、橋梁、隧道、下穿道等均未出現大面積積水或交通阻斷情況,過去易淹澇的路段也清清爽爽。變化從何而來?“主要得益于強有力的排水設施建設、智慧高效的管網檢測養護和協同聯動的應急預警機制?!笔惺姓O施管理處主任邵雪軍給出答案。

精準打造排水設施硬支撐
“前些年暴雨時,這里幾乎一片汪洋,積水最深處超過40多厘米,汽車開過都能掀起浪頭?!碧崞痖L江路海鯊灣前的積水問題,家住外灘小區的居民盛先生清晰記得當年的場景。
為高標準構建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南通打出泵站新建、管網提升、污水截流、雨水井改造組合拳,逐步消除管網“空白區”、還清歷史欠賬,完成了包括長江中路、通滬大道在內的40余處積水路段改造,雨水管網建設達到20年一遇標準,內澇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除了抓末端、治已病,市區新改建市政工程在排水設計上更突出前瞻性和預見性,進一步強壯城市“機體”、保障血脈暢通。濠河景區提升、停車秩序整治、軌交周邊道路恢復等重點項目,敷設管網時充分考慮極端氣候條件下的排水需求;創新運用新材料透水鋼渣磚,將城市路面打造成為自然調蓄的“小海綿”;改造雨水口,將側立式雨水口換成過水斷面更大的平篦式邊井,提高收水效率,真正實現“大口喝水”。
科技引領檢測養護更精細
城市地下龐大的管網系統,承擔著汛期快速收集、排放雨水的功能,是防范積水內澇的重要屏障?!艾F在有了高科技設備作為‘耳目’,傳統管道檢測與開挖修復中施工場地受限、密閉空間作業等問題迎刃而解?!笔惺姓O施管理處設施管理三科張哲夫說。
在永興大道的檢測現場,工人們將一臺外觀酷似玩具汽車的CCTV檢測機器人放入雨水管道。隨著設備沿管道爬行、勘探,內部實時高清畫面被傳輸到一旁的監視器上。技術人員對管道接口處有無裂縫,管內淤積以及破損、滲漏、錯位等結構病害進行排查判斷,并制定下一步的修復計劃?!跋啾热斯?,機械作業精度高,能夠發現以往難以發現的細微問題。目前已廣泛應用在主城區1120公里雨水管道高質量養護中?!?/p>
今年汛前,市政部門累計維修更換雨水井947座,疏通雨水管網187公里,非開挖局部修復405處,整管修復1500米,清理雨水邊井5.7萬座次,清理高架橋泄水孔4.86萬處(次)。一輪又一輪的清腸洗肺,為強對流天氣來臨時嘩嘩的雨水留足了排放空間。
有效構建預警響應新格局
“就是沒下雨也不敢睡!”緊盯信息指揮大屏,值班人員將云圖軌跡和固定點位監控比對,確認局部雨情和影響范圍。
“市政設施數字化管理信息平臺”系統整合了河道、氣象、閘站、排水、泵站等信息資源,為預警預報、災情預判提供了詳細的數據支持。發現淹澇點后,依托車載GPS定位,平臺可實時調看附近作業車輛信息及達到處置時間,并與現場應急處置人員進行音視頻連線,提高防汛物資和搶險人員調度的精細化水平。
城市內澇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考驗著排水設施的硬件基礎保障,又仰賴于防災救災的科學動員能力。記者從市市政和園林局了解到,通過不斷補齊排水防澇設施短板、健全分級響應機制、完善“人等雨”值班值守制度,形成多部門協同合作的共治格局,城市的“免疫力”“抵抗力”將不斷增強,“城市看?!睂⒊蔀檫^去。
記者 蔣嬌嬌 通訊員 李映曉